【親子學堂】別再糾正孩子的顏色!放下偏見更了解兒童內心

疫情之下,孩子在家的時間長了,閒時或會隨手拿起畫筆塗鴉一番,有意無意透過圖畫揭示自己的內心世界。筆者偶爾也會遇上一些爸媽拿著孩子的圖畫,擔心地問類似以下的問題:  「他用黑色畫了這個,是代表甚麼呢? 他是抑鬱嗎?」。有時成年人甚至會主動「糾正」孩子,請孩子改用「正確」或「快樂」的顏色。

成年人有時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,或自己對某顏色的觀感去理解小孩的顏色選擇。於是,較為飽和的顏色如鮮紅、金黃、青綠,很多時被定型為「開心」的象徵,而較為暗淡的顏色如深藍、黑、啡,則容易被認為在表達「不開心」。

可是,英國及紐西蘭心理學研究學者分別於2003年及 2012年發表了兩份實驗研究報告,發現小孩在描繪「正面」或「負面」的經歷時,幾乎甚麼顏色也會用上,並沒有上述成年人慣常假設傾向。另外,小孩雖然傾向用自己偏好的顏色去描繪「好人」,而在描繪「壞人」時基本上喜歡和不喜歡的顏色也會用上。

美國臨床社工Sherry Reiter博士有一本真人真事的個案分析。其中一個故事的小主角在幼稚園總是把顏色塗在小動物圖形的外面,圖形內卻保持空白。老師認定這女孩不是認知能力有問題,就是故意唱反調。於是老師向家長反映,家長也因此責備了女孩一頓。多年後,謎底解開了: 原來這名女孩一直受到侵犯。當年不把小動物填色是因為她不希望小動物的身體與她一樣遭受「塗污」。

去了解一個人,最重要是放下自身的假設和觀感,單純地透過作品,和創作者進行真誠的溝通。通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作品時,我都會嘗試了解他們有意或無意的選擇、創作過程的領受,以及完成作品後的觀察和反應。

以下是一些我常會向孩子發問的問題:

  • (指向完成的作品)你現在看到甚麼?
  • 我剛才看到你 (客觀描述行為,如「把這個人的臉擦改了2-3次」、「很大力地把顏色塗在這裡」),當時你在想甚麼?
  • 你覺得這個人/動物/植物現在有甚麼心情?
  • 你覺得這個人/動物/植物現在需要甚麼呢?
  • 如果你要為這幅畫起題,你會給它一個怎樣的題目?
  • 你希望怎麼處理這幅作品?

成年人有的是知識和人生經驗,有些時候,孩子腦裡想甚麼,我們都是透過自身的經驗來猜想。然而,細微如一個繪畫圖像的顏色,尚且帶來這樣的誤會。真正的尊重,是有一份假設自己不知道的虛懷,加上一份發掘和聆聽孩子世界的耐性和勇氣。

作者
教育心理學家 霍靄明
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 事務委員

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,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。

參考資料:

Burkitt, E., Barrett, M., & Davis, A. (2003). Children’s colour choices for completing drawings of affectively characterised topics.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, 44 (3): 445-455.

Crawford, E., Gross, J., Patterson, T., Hayne, H. (2012). Does children’s colour use reflect 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their drawing? Infant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, 21(2), 198-215.

Reiter, S. (2009). Writing away the demons: Stories of creative coping through transformative writing. Minnesota: North Star Press

本文另連載於【Parenting Headling 親子頭條】:
https://parentingheadline.com/article/12582/【教育心理學堂】別再糾正孩子的顏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