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家長曾與我分享:「自孩子出生後,我的日程簿從此不一樣。」
未有孩子前,在日程簿記下的,都是自己喜歡的事:與朋友見面逛街、看書看戲做運動……自孩子出生後,在日程簿薄記下的都變了,充斥著的內容大抵就是:
「xx訓練班」、「補習」、「測驗/考試週」、「家庭聚會」、「身體/牙科檢查」;流感高峰期的日子,可憐的家長們還得加入「睇醫生/覆診」……
一位參加靜觀教養家長課程的朋友就曾說﹕「自孩子出生後,我的生活只圍繞著照顧孩子,自己的喜好享受,都已經被通通擱置了。」說著,眼眶都紅了。
為人父母,天性使然,大多都會把孩子的福祉放在首位。但原來當父母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照顧孩子,忽略自己,反而會讓自己掉進「枯竭漏斗」。當父母感到枯竭乏力,便更難有心力擔當家長的角色。
「枯竭漏斗」(Exhaustion Funnel)是什麼?這個概念由研究過勞(Burnout)的學者Marie Asberg 提出。舉例說,在時間充裕的情況,我們的生活平衡,滋養和損耗的活動各佔一半。但在忙碌的日子,我們會傾向減少一些為自己帶來滋養的活動,如減少與朋友見面、逛街、做運動的時間;時間再少一點,可能連吃飯甚至睡眠這些讓自己真正「叉電」的活動都會被削減了。最後,生活便只留下讓自己損耗的活動,人便自然變得枯竭乏力,這就是「枯竭漏斗」的意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研究發現責任心越重的家長,越容易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忽略自己,越容易跌入「枯竭漏斗」。作為家長的你,又是否有跌入「枯竭漏斗」的傾向呢?如有的話,或許可試試以下的小貼士:
1)上下班的途中,跟朋友傳個訊息或通個電話;
2)做家務時,唱一首讓自己輕鬆愉快的歌;
3)飯後泡一杯熱茶給自己品嚐;
4)或是花幾分鐘做任何讓自己感覺滋養的事!
在靜觀教養課程的最後一節,我慶幸那位家長在分享環節中,拿著日程簿,對我說:「在孩子出生後,我終於第一次在日程簿內寫上為自己安排的活動了。」那一刻,我和小組內的家長朋友都深受感動,大家都不發一言,沉思著。這或許標示著,這是所有家長朋友的共同經歷與學習。
作者
教育心理學家 關匡宏
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事務委員
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,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。
本文另連載於【Parenting Headling 親子頭條】:
https://parentingheadline.com/article/14540/